您好,欢迎访问贵州宝贝佳幼儿教育【官网】!
18685148170

宠女儿、凶儿子,这样真的对吗?

发布时间:2020-09-23
阅读

近期,秦昊在综艺《婆婆和妈妈》中,因为模仿好友汪小菲对子女迥然不同的态度而再度冲上热搜。


据秦昊爆料,汪小菲回到家就跑过去抱女儿,尽显柔情:“宝贝儿~爸爸抱抱~宝贝儿想我了吗?”


image.png


(汪小菲)对儿子:“什么把拔,爸!那叫爸!好好说话!”


image.png

这段惟妙惟肖的模仿,逗乐了众多网友。可是事后想来,如此迥异的育儿方式,真的合适吗?
确实,在大家的常规印象里,男孩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,要独立,要坚强,但是这并不是男孩要被区别对待的理由吧。

而且,和男孩相比,女孩确实相对柔弱一些,但这并不是女孩要被无限宠溺的借口,女孩同样需要独立、需要坚强。

很长一段时间,“女儿奴”这个称谓都带着一种反差萌。但是我们却忽略了,儿子也和女儿一样,也需要父母的疼爱与呵护。


教育男孩坚强独立

并不意味他们不该被温柔以待


相比于女孩们聚在一起游玩的和谐景象,男孩子们在一起游玩时,就像疯跑中的野牛,并且他们会故意惹女孩生气,还会和同伴打架,让家长们颇有一种“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”的感觉,觉得就应该对他们严厉一点。很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,成年人往往对男孩更严厉。


据研究表明,父母拥抱女儿的次数远远多于拥抱儿子,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而言,情况也是如此。此外父母跟男孩说话的次数也远低于跟女孩说话。母亲可能会狠狠地体罚男孩,但很少这样对待女孩。


其实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,性别差异并不重要,他们都很需要父母的关爱,年幼的男孩更甚,大量的研究表明:与女孩相比,分离更容易使男孩感到焦虑,认为自己被抛弃了,从而在感情上封闭自己。因此会有“晚上一年学,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”这种说法。


对于男孩来说最重要的一课是:学会和照顾他们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,信任那个人,能够感受到温暖,并理解别人的善意。因此对于年幼的男孩,家长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爱,不应任意打骂,这样,孩子才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安全,从而获得与人亲密交流的能力。对于男孩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。


女孩情商更高?
是的。
研究发现,从婴儿期开始,女宝宝就更加擅长“读表情”,她们更喜欢和人脸互动;而男宝宝更加喜欢摇铃,或者对人脸互动没有那么大的需求。

但研究也发现,这个差距随着年龄增长是越来越大的,因此科学家们更加倾向于得出结论是,先天的确有差异,但后天的影响更大。
这也就意味着,在养育男孩和女孩的过程中,我们都需要教会他们认识情绪、表达情绪。


但性别刻板的养育过程中,我们习惯于对女孩的情绪更多的回应,会更有耐心,更愿意聆听和花时间去帮助理解消化。
而总是希望男孩可以自己处理情绪,“别哭,像个男孩,这没啥好哭的”。从而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是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情绪,如何与人共处的。


女孩更加“坐得住”?
正确。
这受到大脑中的睾丸素水平影响,男孩从婴儿期开始就比女孩好动,哪怕只是换片尿布,也会更加困难。
但Baron-Cohen在他的书里提到了一个很棒的洞察,他说因为男孩“读脸”能力弱、语言表达弱,这才是根本导致他们好动的原因。
他们对于父母的期望、社会规则的理解,要比女孩弱,所以就更容易“挑战规则”或者“说不听”。
管教男孩时更加需要避免简单粗暴,而是利用机会帮助他们认识情绪、发展语言:

为啥不能玩这个?因为这个很危险,妈妈会担心(情感的理解)为啥不能玩这个?因为你打扰了他人(换位思考的能力)看到孩子做作业扭个不停,主动问,你是不是累了?要不要休息一下?(语言表达需求)


可见,男孩女孩都需要足够多的“动起来”的时间,而对于“专注”和“规则培养”,需要功夫花在情商和语言上。

男孩更有攻击性?
正确。
这一点也是和睾丸素水平有关,从2岁左右开始,男孩就会显现出比女孩更强的攻击性。
但科学家也特地强调了,女孩也不是天使,女孩的攻击性会更隐蔽,比如语言暴力、忽略、歧视等。
因此,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不要以为“女孩好带”,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把管教的侧重点放在“规则”的建立上,而不是“女孩要保护自己,男孩要乖不欺负人”。
正是因为长久以来对男孩这点的固有成见,现在慢慢反而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情况,女孩强势小霸王,男孩反而越来越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。这一点也需要大家引起注意。
一切从“规则”出发,而不是从“性别吃亏”出发。


另外,也要提醒男孩父母,管教男孩更加需要“循循善诱”,而不是“打一顿就好了”。
前面提到的,他们的情商和语言发展天生弱,而管教过程也是在帮助男孩表达自己的需求,发展他们换位思考能力。
总是被粗暴对待的男孩,加上语言表达的短板,就会把内心无法表达的情绪转化为“暴力行为”,这就是“越打越坏”的恶性循环。


男孩也可以哭

看过一部短片叫《Boys Don’t Cry》,很有触动。

短片中的男孩,从小就被当成“男子汉”来培养,要有肌肉,要勇敢,要坚强……

男孩内心也有过无数的挣扎与疑问:


男孩就不能软弱吗?

男孩就不能内向吗?

男孩就不能有爱心吗?

男孩就不能伤心吗?

……

男孩在成长过程中,始终在压抑自己的情绪,遇到同学的欺负后也不敢寻求帮助,因为他“要学着自己解决问题”。

终于有一天,忍无可忍的男孩再也抑制不住情绪,提起拳头,朝欺负自己的同学猛烈地挥了过去……


他不断锻炼,让自己更加强壮,他变得更像个男人,也变得更加激进。除了报复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,他还开始寻找刺激,玩火、打架、赛车、甚至是抢劫,一步步坠入深渊。


image.png


短片最后以男孩关上房门戛然而止。留下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:Boys will be boys. Or they can be so much more?


了解差别,突破差别
今天分享这些差异,是希望我们更好了解男女差别的天然存在,对于妈妈理解儿子,或者爸爸理解女儿,更有帮助。

“因为她是女孩,所以她不能。。。”,“反正男孩就是。。不行”,不要让这样的句式成了我们的心理暗示。
最终孩子验证了我们的想法的,绝对不是性别,而是我们选择相信了性别的力量。

多鼓励混合性别玩耍,最大化扩展孩子们玩耍的种类,男孩有机会去体验一些看似比较“柔”的游戏,在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照顾他人、表达情感、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。

而女孩也有机会去体验一些更“野”的游戏,在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竞争、掌控、展现自己力量的一面。
所以,最好的教育,不是“重男轻女”,也不是“女儿奴”,而是无性别观念的养育。男孩也可以有柔弱内心,女孩也可以铁骨铮铮。 

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质,就不会在套进“男孩应该怎样”“女孩应该怎样”的模子里;不给孩子设限,女孩也能成为科学家,企业家、政治家;不偏心不偏爱,每个孩子都需要爸爸平等的爱。

女儿重要,儿子也同样重要。决定我们养育方式的不是性别,而是个性。好的教育,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,让他做自己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